中国“农业谷”引领当代新健康养生
人类是宇宙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不可胜数的事物之一,它的诞生经历了从混沌一气到万物资生;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简单、低级生物到复杂、高级生物的进化过程。
一、养生概述
人类是迄今为止宇宙间一切生命现象的最高存在形式。《内经》明确认识到人类在宇宙万物中的特殊地位,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所以在万物之上,根据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内经》的认识,原因有四:第一,人类与万物虽然均由天地阴阳之气化生,但人类不是一般之气所化生,而是天地间最精华的气运动变化所成就。可见,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根本在于物质构成的差异。第二,人类较其他生物具有更高级、更复杂的生命活动。神是生命的机能和表现,虽然其物也有“神”,但惟有人类不仅拥有其他动物不能比拟的复杂语言、丰富表情等外部征象,还具备高度发达的智能及自我调控能力。第三,因为人类有精神、意识的存在,使之能够认识并掌握客观规律,并利用它探索生命奥秘,以养生治病。所谓:“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指出:四时生、长、收、藏是自然也是人体阴阳变化的规律,欲养生必顺之。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能利用它促进或维持生命活动。第四,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其生命和疾病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而《内经》作者特别重视调摄精神及精神疾病的防治,要求人们“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如此,方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真气运行养生实践方法是李少波教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养生方法之一。
二、传统养生分类
传统养生种类比较多,大体可以中医养生;食品养生;药物养生;精神养生;心理养生;气功养生;武术养生;辟谷养生;佛家养生;道家养生;儒家养生;书法法养生;音乐养生;五行养生;吟唱养生;吐故纳新养生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之术。
三、《内业》与养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锻炼身体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很难有专门的锻炼身体的机会,有没有方法,一边工作一边健身、养心、增长智慧,在日常的活动过程中来锻炼身体,而且工作做的好,身体也锻炼的完美。 可以说;有。为了说明这件事情,先引用一句谚语来过渡解释一下。有句话说 “饭吃八分饱,到老胃口好”,知道这句话的效果,自己在一日三餐中有意的去做到,也许这辈子真的胃口就好。那么能不能找到一句话,只要做到了,身体各部都会好,都协调健康呢!而且在日常活动中能去完成呢。 能! 这句话就是:敬守忽失下面就来介绍怎么做到这句话;这句话,取自管子的《内业》,内业意思就是锻炼心里的功夫。内业的价值,可以和后来的道德经,和释家思想相并论。具体的信息可以查看敬守注内业详解。按照内业的观点,人的结构是一层一层的,每一层次,都象一座坚固的城防,不能被任何物质精神的东西突破,突破了就要处理,不处理就要生病。怎样来维护这坐城防,怎样处理问题呢,就是敬守忽失。意思是讲,遇到了问题,要恭敬的对待,不论什么问题都要恭敬,然后守住它,不要让它跑掉了,再一步步的想办法去消化它。随着认识的事物越来越多,认识事物的能力越来越大,到一定的时候就把什么事情都能处理得当,这样来达到心静气理的效果。如果再简单点说,就是要做到一天至少要把一个问题搞明白。始终保持一个自己的原有心,这样做到了,按照内业的意思就会“ 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就是讲人在不被干扰的情况下,是会自然生长好的。敬守忽失,还有个作用,按照内业上说,“道者所以充形也”,是说道可以充实人的形体。 敬守忽失的过程,也是神气运动的过程,就是内业上说的道。这么做下来,人的形体就会坚固。也就是心的坚固。心坚固了,就不会被侵扰。为什么富不过三代?为什么自我满足的时候就消亡?为什么运动身体好?为什么脑子动的多就聪明? 就是,“道者所以充形也”,道动了,形体就坚固,越来越强健。道不动形体就得不到发展,就停止。为什么有的人,素质很好也有很大的追求,行为上却萎靡不振,那是自己守的“道”,出了问题,所追求的和现实不相符合了,也是因为道没有动了,一定要使得“道”动起来。所以守道也是要讲究方法的。而且从小就要注意这件事情。要是再从理论上来理解这句话,他和道家的“无为无不为”也符合,无为就是按照事情本身的规律做事情,敬守勿失,也要求把遇到的每件事情都理解清楚不相互混淆。该咋样就咋样;与佛家的思想也不违背,佛家思想要平等、不妄想、不执着。要明心见性。敬守勿失的做法要求心不被干扰污染,就没有执着于哪一个的事情了,保持本有的自己的心,就是和见性的意思相当。
综上所叙,要想身体好,就是心不被干扰不被污染。怎么来做到,就是一句话:敬守忽失——如果扩充为几句话,就是(心如铁城,喜怒不侵。勿烦勿乱, 宜安宜宁。守善勿舍,依德依道。正形摄德,能君万物。)要真正做到这一点,也是不容易的。首先,就难抓的住。要是自己想一下自己近几分钟想的事情,有几个是仔细解决过的呢! 再一点,人难经得起诱惑的,一受到诱惑就偏心了。就不是自己原有的心态了。所以要做到敬守忽失,也是慢慢来,做到多少是多少吧。
养生的古诗词
诗歌可以言志,诗歌可以陶冶情操,诗歌还可以养生,本文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古诗词。华夏泱泱诗国,在浩如烟海的古今诗词中,不少名人将其养生之道寓于诗句歌谣,这些诗句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养生精神财富,读来颇受启迪。如能常读多记,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同时也是一曲养生之道的千古绝唱,是曹操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 善于养神,是重要的修身养性之道,也是延年益寿的良方。东晋名士陶渊明《饮酒》诗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首典型的养生诗,境与意会,物与心融,真是妙不可言! 家和万事顺,家和万事兴,家中人和,是人生幸福之泉。“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的年月里,颠沛流离,备受艰辛,体衰神伤。所幸的是,他家中有老伴体贴,小儿亲昵。这在他的《江村》诗中得到印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复何求? 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温馨的家庭生活给了诗人至纯至厚的情,至深至广的爱,才使他晚年一度过得安闲而自在一些。
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 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 旷然志所在,心与虚空俱。 从诗中可以看出,白居易不但爱好气功,而且已修炼到很高的层次。他练功时“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这不是一般炼气功的人所能达到的。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他认为人的一生,即便老了,生活也应当和少年人一样丰富多彩,以愉悦身心,欢度晚年。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 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共走过了85个春秋。他诗中蕴含的独特养生之道,可以使我们参悟到这位诗人的长寿秘诀,对现代人提高健康素养无疑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陆游钟情食养,清淡为主。在诸多食疗方法中,陆游似乎对食粥有所偏好。他写道: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常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得神仙。 他认为丰盛的饮食会加重肠胃的负担,粗茶淡饭为宜。粥系流质食物,老幼皆宜,味美香糯,营养丰富,易为人体消化吸收。如果在粥中加入相应的食品或食物,如莲心、薏苡仁、花生米、羊肉、西洋参、胡萝卜等,还有防治疾病、祛病延年的功用。 明代开国功臣,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军师刘伯温作过一首养生自娱诗: 买条黄牛可耕田,结间茅屋傍林泉。 因思老去无多日,且向山中过几年。 为吏为官皆是梦,能诗能酒总神仙。 世间万事皆增价,老了文章不值钱。 刘伯温刚满60岁,即看透世事,归隐山林,给自己身心一派绿水青山,实现了返璞归真,怡养天年。去过那“能诗能酒总神仙”的无拘无束轻松愉快逍遥自在的日子。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家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爱,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思衣。 衣食若还多充足,洞房捻冷便思妻。 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 有妻有子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 起得高楼并大厦,又无官职受人欺。 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 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罗下帖追。
一笑老如此,做何消遣之?思量无别法,惟有多吟诗。 并写道:譬如将眠蚕,尚有未尽丝,何不快倾吐,一使千秋知。 字里行间充满着乐观进取遗嘱后人的精神,颇能给人以启迪。 清代东阁士阎敬铭写的《不气歌》更是使人猛悟: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倘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将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危害太可惧,诚恐因气命要去。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
《延年箴》(龚廷贤)
四时顺摄,晨昏护持,可以延年;
勿为无益,当慎有损,可以延年;
行住量力,勿为形劳,可以延年;
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
动止有常,言谈有节,可以延年,
呼吸清和,安神闺房,可以延年;
诗书悦心,山林逸兴,可以延年;
心身安逸,四大闲散,可以延年;
救苦度厄,济困扶危,可以延年。
一贯知足二远瞻,三餐有节四勤廉。果蔬五谷多营养,六欲清心慎上弦。潇洒七情达大度,八方交往聚英贤。(九)酒薄烟戒精神气,诚实和谐德十全。本人原创,请斧正。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丹溪心法》元 朱震亨
治身养性谨务其细,不可以小益为不平而不修,不可以小损为无伤而不防。―――《抱朴子》晋 葛洪
我命在我,不在天。―――《仙经》
养生以不伤为本。―――《仙经》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卧、久视、久听。―――《养生要录》宋蒲虔贯
戒暴怒以养其性,少思慈以养其神,省言语以养其气,绝私念以养其心。―――《续附·养生要诀》明 胡文焕
凡心有所爱,不用深爱,心有所憎,不用深憎,并皆损性伤神。―――《备急千金要方》 唐孙思邈
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养生要集》唐 张湛
品鉴三大名人养生诗
养生导读:名人养生方法多多,如何学习名人养生法,让我们自己更懂得爱护自己?看看历代三大名人养生诗吧,学习养生大法,爱护自己呵护健康。
历代名人养生诗-龚廷贤
明代名医龚廷贤:活到92岁,他写的《摄养诗》,是根据多年从医治病 ,保健养生的实践,归纳出的一套有关“吃喝玩乐”的科学规律。诗的全文如下
惜气存精更养神,少思寡欲勿劳心。
食惟半饱无兼味,酒止三分莫过频。
每把戏言多取笑,常含乐意莫生嗔。
炎凉变诈都休问,任我逍遥过百春。
这首诗告诉人们,别轻视“吃喝玩乐”。这四个字是每个人终其一生 都在做的“大文章”,只不过岁月给每个人判的分数不同罢了。“吃喝玩乐 ”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保证身心健康的生活工作手段。
历代名人养生诗-曹操
魏武帝曹操也热心于研究炼气养性之理,以求健康长寿。在他的养生诗中,最精彩的一篇当推《步密夏门行·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诗中以长寿的动物神龟为例,说明生老病死的规律。今人常用诗中“烈士暮年,壮志不已”来抒发老当益壮的胸襟。同时,这首诗是一曲养生的千古绝唱,也是曹操留给后世养生长寿的渡人金针吧!
历代名人养生诗-苏东坡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很不得志,但他却处世达观,淡泊名利,晚年除寄情山水外,还潜心研究医药,收集民间验方,编成《苏沈良方》以济世救人。
他在一首养生健身诗中写道。
羽虫见月争翻翻,我亦散发虚明轩。
千梳冷快肌骨醒,见露气人霜逢根。
说的就是他在皎洁的月光下 ,站立在空旷的轩阁之中,梳发健身的情景。他还经常练习气功,“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便是他练习气功时清朗精神境界的写照。